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151#
lao90286 发表于 2010-11-1 08:27:5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宽松,而是“纵容” 不是纵容 ,而是放纵,不是放纵,而是放荡~~~~
老百姓要注意了~~~
你那点银子,即将~~~
15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2 08:15:06 | 只看该作者
大摩惊呼“量化宽松”将“淹没”中国
【博览资讯报道】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日前在纽约表示,美联储计划实施的新一轮量化宽松,将加剧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外部因素推动的流动性过剩,是中国将面对的巨大风险,监管当局应继续保持警惕,避免外部资金流入扭曲国内资本市场。

“新一轮量化宽松是个大错误,”罗奇表示,“美联储继续沉迷于注入流动性,重走依靠资产泡沫的老路。而这一做法,正是将美国和世界经济引入危机的根源。”

当前,美国失业率仍维持在接近10%的历史高位;需求不振又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11月2日议息会议之后,将宣布新一轮量化宽松,通过大规模买入国债等债券,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实现降低利率的目标。市场人士认为,未来一年内,美联储将购买5000亿到1万亿美金的债券。如果届时经济复苏仍然无力,美联储将加大量化宽松规模。

罗奇表示,由于正处于去杠杆化之中,美国经济并不能吸收新一轮量化宽松释放的巨大流动性。投资者将会配置更多的新兴经济体高回报资产。而对于中国等国家,这意味这大量外部资金流入,对实体经济将是巨大风险。

“中国监管当局要继续保持警惕,”罗奇说。他认为,美联储当前是任由市场形成泡沫,期望能在日后解决负面效果。“中国不该采取相同的政策,必须警惕外部流动性扭曲资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

(YL)
15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2 08:17:25 | 只看该作者
大变局,新国策(一)
【博览资讯特稿】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公布的次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10月18日发表,九天后的27日晚,《建议》全文公之于世,立即成为舆论焦点。

中国从1953年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间有蹉跎曲折,但是,“五年制”的经济规划模式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中央决定由“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时段不变而内容更着眼于治国方略。“十一五”规划将在2010年结束,将于2011年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必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

当然,更重要的背景还在于“十二五”《建议》的出台时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都处在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人均GDP将达4000美元的发展关键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改革胶着期的期待与焦虑,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之中,“十二五”规划的问世显得格外重大,其透露的改革路向、政策方针和政府工作重点必然引来八方关注。

“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工作正式启动于今年4月2日,整个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推进。起草组组长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组长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建议》的筹备工作则早从2009年初即已开始,中财办和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内67个部门,上万名专家参与,有针对性地对相关30个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此外,前世界银行高级官员、第一任驻华首席代表林重庚还接受委托,Spence、Diamond、Romer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著名的重量级经济学家与筹备规划《建议》的中国官员、学者举行多次面对面交流,并就中国向知识型经济转型、城镇化道路、服务业发展、社保体制建立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于去年12月形成初步书面建议。《建议》起草工作启动后,起草组深入省区市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得起草过程本身成为一个充分吸收民意、逐步凝聚共识的过程。

最终形成的《建议》近两万字,12部分共56条。宏文重心何在,思路如何解读?

刘鹤,58岁,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是《建议》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因工作关系,参与过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四个五年计划的筹备工作,对国家制定长期规划的工作可谓知之甚深。现将《新世纪周刊》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CX: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在起草时,与以往有何不同的重要背景?刘鹤:首先是国际背景不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制定了从“六五”到“十一五”六个五年计划。如果说“十二五”和以往最大的不同,首先是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碰上了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国际市场总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国际间存在东亚出口模式、美国高消费模式,还有资源供给国的经济模式,形成三角循环,世界经济处于黄金期。金融危机基本打破了这些模式。“十二五”规划最明显、最突出的思考是,未来的全球市场在哪里?为前几个五年计划提供了供给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更重大的问题是,怎么创造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

从国内来看,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会超过4000美元。中国将呈现很多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面临很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关注怎么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全球范围来看,“二战”以后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顺利跨越这道坎,而大部分国家只能至此徘徊不前。中国如何迈过这一陷阱向更高水平迈进?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小康目标。

CX:这次的规划《建议》的关键词是什么?刘鹤:前面已谈到,“十二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主题、主线,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关键词。

CX: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提出多年了,《建议》将此提升到“主线”的位置,该如何理解?刘鹤:过去提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提高效率,这涉及罗默(Paul M. Romer)的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的知识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是改进供给效率。而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内涵,第一要转变总需求结构,要从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增长。第二是转变供给结构,从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增长,转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特别是服务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就是转变要素投入,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知识、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这次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认识又有所深化:不仅是经济层面,如果消费不扩大,民生不改善,社会建设不跟进,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落实。同时,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改革是不可能的,这是《建议》的基本逻辑。

CX:外界注意到,中国的理念已经提出很久了,但现实中推进不太理想。这次是不是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是“动真的”?刘鹤:一个月以前,中美经济学家举行了第二届颐和园对话。其中有一位劳拉·泰森女士,是美国奥巴马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委员。她认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是十分认真的,也是可信的。美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中,中国已经扩大消费,美国储蓄虽然有变化,却是波动的,而中国扩大消费则有成效。我们深切认识到,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是真变了,不是假变,是长期变,不是短期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央立即做出判断,这次危机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所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这一点。2010年初,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四位领导人均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这是中央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形成倒逼机制,不转不行。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加快,服务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内需空间,老百姓有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我们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这是转方式的内部客观动力。所以,这一转变是能够见实效的。

CX:过去推进不尽如人愿,一方面是认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这一转变的难度使然。现在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有什么可以克服困难的方略呢?刘鹤:从中国长期历史的进程来看,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相统一是事物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压力,中国的事情认识再好也做不成。内部本身的动力常常需要外部压力来激活。所以,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可以说到了一个临界点。

CX:如何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刘鹤: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保增长是保就业,因为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但是,仅有速度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因此要调结构。从某种意义上,两者是统一的,增长的内涵是调结构。调结构并不是过去说的调整三个产业的比例关系,其首要内容是扩内需。如果不调结构,产品卖不出去,市场交换实现不了,就无法获得增长。

在调结构的过程中,需求结构变了,产业结构需随之调整,供给结构要相应跟进。《建议》提出要改造制造业,创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就是希望供给结构能够跟进需求变化,增强供给体系的效率和弹性。

CX:强调“转方式”或“调结构”,是不是意味着要牺牲一些增长速度?有没有这个承受力?刘鹤:这次《建议》没有提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具体指标要留待有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来定,最终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虽然这次没有提到数字,但是在提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的时候,提到了四大宏观指标,里面特别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认为,适度的增长是必要的,但对中国来说,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协调发展更是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相对低于“十一五”时期,因为基数大了,不可能总保持11.4%那样的高速度,会呈现自然递减。(选自《新世纪周刊》)

(YL)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大变局,新国策(二)
【博览资讯特稿】CX:这次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有哪些亮点?

刘鹤:如前面所提到的,这次《建议》的基本逻辑是,适应内外条件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加快改革。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实质性问题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转方式、扩内需、改善民生,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创造新的体制机制条件予以支撑,这是高度强调改革的原因。通过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内容上看,有三点格外重要。

第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中国经济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我们既要保持制造大国的地位,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又要成为居全球前列的大规模的市场。《建议》提出,要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是核心、关键的一句话。对国内来说,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实现共同富裕。对国际社会来说,我们要应对全球经济市场总需求不足的新挑战,因此,要创造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内大市场。面对1929年大危机,凯恩斯学派的主张是创造总需求。这次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存在着怎么创造总需求的问题。世界缺乏一个新兴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个巨大需求方。目前,中国GDP总量占全球的8.5%,消费约占世界的5.4%,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十二五”规划,在全球GDP份额比重上升的同时,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也能位于全球前列。

第二,扩大内需必须稳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意味着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意味着规模效益提高,意味着现代公民理念的形成,其深层的意义非常丰富。《建议》强调了城镇化的形态和模式问题。中国历来有“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之争。有的认为应该多发展大城市,或者巨大城市、国际大都市,而且认为这是世界潮流;另外一派认为中国应以小城镇为主。现实问题是,一些大城市堵车、拥挤、地价上涨、房价上涨,虽然有工作机会,但是,农民工生活成本太高。小城镇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前提是要有国际市场。市场是决定城市化模式的重要因素,但国际市场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次《建议》特别强调,要把大中小城市网络化,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理分工,大城市提供市场,中等城市界定产业分工,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居住功能,形成合理的经济圈和生活半径,既能够转移农业人口,又能避免某种城市过大过小的弊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要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务。

第三,高度关注民生,特别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既能创造社会财富,又能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这是《建议》阐述的重点问题,虽然这个内容没有在同一章节表述。

处理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国际上有很多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教训。拉美国家发展战略一度出现失误。首先是坚持内向型经济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使得普通劳动者失去了就业机会,没有收入,大企业高度垄断。此外,在处理增长和分配的问题上,走上了民粹主义道路,对穷人承诺不切实际的高水平福利、教育,但政府实际上没有足够财力支持。政策重点没有放在扩大就业、改善教育、改善公共服务等最基本的方面,而是以民粹的态度来呼应短期的社会舆论,致使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恶性的政治周期。从军政府到民选政府的不断动荡,不停地印钞票,引起超级通货膨胀(super inflation),导致资本外逃,经济长期大起大落,教训非常深刻。再一个教训就是金融危机。对于其起因,国内外一个共识是美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但我们要看到,盲目提高没有支付能力阶层的住房产权率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起因。

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必须有长期、冷静的战略眼光,真正关心人民的利益,非常负责地处理这个问题。所以,这次《建议》特别强调几条,第一,强调就业。特别强调发展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来创造就业,创造各种制度环境改善就业条件;第二,强调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强调教育。劳动者能不能增加收入,最终取决于是否具备市场适应能力。《建议》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和公平;第四,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强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强调机会公平,同时要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打击违法收入。最后,强调要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鼓励大家共同奋斗。

CX:“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提法,和以前“让一部分先富起来”也不一样。刘鹤:小平同志早就讲了这两句话。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必然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但是,究竟库兹涅兹曲线(注: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编者注)会以什么形态在未来的十年内逐步伸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

CX:你个人认为“刘易斯拐点”会在“十二五”期间出现吗?刘鹤:刘易斯的理论存在很大争议。“二元结构”会不会趋同,最终取决于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刘易斯拐点”的内涵和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现在的问题是,有技能的劳动力明显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依然过剩,呈现结构性特点,我们很难用是不是出现拐点来判断。但我倾向于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CX:联系到城镇化进程,你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工资成本会较快增长吗?刘鹤:我不认为会急剧增加,而是稳步提高。一部分市场适应能力强、知识背景扎实的人,工资上升速度会比较快。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会明显增强,这将有利于收入增长。

CX:在谈到推进各方面改革时,《建议》用了“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个表述,这个新词有何意义?另外,说到改革的优先顺序,汇率、费改税和资源税、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等等,会有一个什么样的顺序?刘鹤:“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有了这个设计之后,才谈得上其他。提出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改革30多年,现在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具体的顺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安排。

CX: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建议》列得较细。这些年,改革呼吁不断,但一直是走走停停,可能与政府权力较大,又担心通胀影响增长有关。这次的决心如何,会不会在考虑实施的时候又因担心波动而停顿?刘鹤:最近油价调整了,资源税也在一些地方试验,我们会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改革。以什么机制调整价格,存在很多技术性环节的问题。我想指出,对“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解需要深化。最近,我与美国同行讨论时了解到,同样是电价,同样说供求,我们和美国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美国涉及公共产品价格的决定需要通过模型(model)精细测算,通过听证,然后再到州政府批准。消费者、生产者收益或损失算得非常细,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现实往往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一样。理论是静态的,没有限定具体利益关系。这种经济体只存在于虚拟的孤岛,在现代社会中不存在。逐步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关系国计民生,需要非常科学和审慎。

CX:我们注意到,对汇率改革,《建议》中加了一个定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确认了今年6月以来的汇改。刘鹤:这个表述已有共识,就是渐进式改革。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几个基本问题:首先,美国失业不是中国汇率造成的,因为美国现在的失业主要在建筑业,而不是制造业,失业群体缺乏市场技能,他们的失业与人民币汇率无关。

另外,“十二五”期间,中国有自己的改革议程,既包括汇改,也包括资源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和工资调整,这有一个顺序问题。逼迫人民币迅速大幅升值的想法是对中国情况不了解。最后,我们反对“汇率战”,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CX:在对外开放方面,过去的重点在于对外出口及吸引投资,现在是对外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资和“走出去”并重,是不是意味着对外经贸政策的转变?刘鹤:与其说是政策改变,不如说是环境和条件变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第一出口国,我们不希望贸易顺差过大。从出口来说,主要是改善品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

这次《建议》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与改革开放初期追求顺差和出口创汇相比,现在有非常重大的变化。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银行家们议论的首要问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此过程中,引资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YL)
15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3 08:10:14 | 只看该作者
裂变级牛市:简单逻辑
【博览资讯研报】如果上游连降暴雨,合理的预期是下游必有洪峰经过,只需要确定上游堤坝没有决口就可以。同样,在全球流动性涌动,股市估值相对较低之时,牛市的脚步也只有快慢之分,不必考虑有无之别。

四季度以来两项新增因素对行情起着主导作用:一是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二是房地产严厉调控。前一项因素的后果是美元贬值、资源品货币化、新兴市场上位;后一项因素引致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入股市。二者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独立支撑沪深300出现50%以上的涨幅,上证综指站到4000点之上。

表面看起来,二次量宽与一次量宽手段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却差别甚大。一次量宽时市场仍对经济迅速康复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到二次量宽时,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道路漫长曲折已是板上钉钉。

量宽释放出的资金会往哪走?显然,新兴市场与资源品是理性选择。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全球金融市场对新兴市场的态度已发生了本质转变:在2007年的时候,新兴市场被作为高风险、波动剧烈的投机市场,处于边缘位置;

而在2010年11月,新兴市场俨然成为投资的核心区域,提高新兴市场资产配置比例正在形成潮流——

●富达基金明星经理安东尼·波顿投资中国股市已满半年;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的办公室已开始办公,由原美林自营坐盘交易部董事总经理坐镇;

至于资金量,安东尼募集了10亿英镑,索罗斯据说会带来90亿美元……

别以为只有先知先觉的明星经理和投机大鳄看好中国,越来越多的“稳健”投资者也将目光投向中国;这样的观点正在成为时尚——

美国和欧洲仍存在巨大的超级泡沫。新兴市场反而是安全的。

是的,市场也会犯错,事实上它经常犯错。但即便最终证明“新兴市场更为安全”是错误的,当这一观点成为投资时尚时,市场集体行动的力量也巨大到无法忽视。

如果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一关键要件,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新兴市场替换成——中国。要想办法有效阻止热钱们的这一轮潮流,应该很需要一段时间,我的同事认为这个期限是半年。

这就是第一个简单逻辑——国外有很多钱,这些钱想购买人民币资产。

过去十年,国外同样有很多钱流进来,国内制造了更多的钱。它们流向哪里了呢?大多去买了房产,是以房价在过去十年涨了五倍。问题是,未来十年它能不能再涨五倍?从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不断加力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一段时间的高位盘整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由此进入十年熊市的可能性似乎无法排除。

四月“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后,“百日调控”的预期遍地开花;但9月底“二次调控”后,市场预期变化与美联储二次量宽异曲同工,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只会引来更为严厉的调控已成市场共识。

在这样的格局下,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流出在情理之中——北京某地产公司调查了100名手上有富余资金的投资者,40%从楼市投向股市,60%观望,20%坚持。

而专门研究热钱的广东社科院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认为,“中国大部分热钱在房地产,估计流出40%到股市,60%流向敏感性商品。”

那么房地产市场中到底有多少资金呢?英大证券李大霄认为有90万亿,我们将国家电网发现的6600万套空置房算作可动用资金,以每套50万元计,有33万亿。而股市当前流通市值不过17万亿。

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看起来会下大雨,可以指望股市有洪峰经过。

这就是第二个简单逻辑:房地产市场有很多钱。它们正在,并将继续流入股市。

这两个简单逻辑每一项都可以独立支撑沪深300出现50%以上的涨幅,货币政策紧缩、资产供给增加作为风险因素,在行情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构成威胁。因此,博览研究员再次提醒,现在是牛市,不要因小节失大势。

(高级研究员 朱茵)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PMI数据确认经济已进入短波上升周期,经济形势趋于乐观,为周期性行业上涨提供安全边际。资金补充前景同样乐观,金融资本的渐次进入、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入、以及海外热钱、储蓄搬家等资金渠道,将为行情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裂变级牛市:全面观察
【博览资讯研报】本轮流动性推动“井喷”行情的“速度”与“烈度”均已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目瞪口呆之余市场的反应也千差万别,寄望于行情深度回调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博览研究员近期研究显示,本轮超级牛市遵循严格的货币逻辑,流动性推动力具有持续性。主要观点如下:

●本轮行情为牛市第三推动浪,上证综指将站上4000点,目前是行情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行情初期是典型的流动性行情,存在三项关键因素,一是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三是人民币升值。

●国内流动性泛滥,尤其是楼市调控引发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入股市是行情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美、日第二轮“量化宽松”(QEⅡ)为行情的另一触发因素,其主要作用在于确认美元贬值趋势和推高市场风险偏好度,直接促成两项后果:一是资源品货币化,二是资金流向新兴市场。二者均有利于资金向中国A股汇聚;

●人民币被迫升值是行情的触发因素,是发出起跑信号的tripper,并持续吸引热钱进入境内。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处于二次下滑的低点,将在2010年四季度见底,并在2011年初再次加速,进入短波上行周期。经济基础支持指数上行;

●周期性行业成为行情主线。其上涨动力来源于估值被极度推低后的修复动力、人民币升值的重估动力、大宗商品通胀与资源品货币化的重估动力,以及经济上行周期中的“戴维斯双击”效应。提请注意的是,行情主线讨论的是行情主要推动力,并不排除医药、消费、食品等防御性行业的涨升。

在考虑行情流动性推动力与经济支撑关系的时候,博览研究员认为本轮行情是二者兼而有之,经济短波上升周期有利于强化行情高度预期,至少不会拖累行情走势。刚刚公布的10月PMI指数连续三个月上行,可以确认经济环比增速已于三季度见底,同比增速将于四季度见到低点。

短期经济形势趋于乐观,令前期的一些错误预期得到纠正,经济长期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并不代表短期经济增速下降;对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担忧,也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会迅速下滑。虽然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诸多不利局面,难啃的“硬骨头”基本都留在“十二五”期间解决,经济的全面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但是,中长期前景无法否定经济“二次下滑”后走高的短期趋势。本轮行情的源动力是巨大的流动性推动力,而经济的短波上升周期为周期性行业的涨升提供了安全边际。

资金补充前景同样是乐观的,行情初期的快速拉升出自产业资本之手,金融资本沦为看客。金融资本的渐次进入、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入、以及海外热钱、储蓄搬家等资金渠道,将为行情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因而,我们认为当前的调整是一轮超级货币性牛市的上涨间歇,11月初美国中期选举及美联储议息会议,将成为影响短期走势的重要看点。

(高级研究员 朱茵)
15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3 08:11:58 | 只看该作者
让大白菜告诉你预期有多可怕!
【博览资讯特稿】涨价,中国农产品的涨价已经成为四季度没有悬念的预期。

现在的问题是,涨多少?

正是水果的收获季节,山东烟台的苹果已经一路飙涨,有的红富士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53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够买200个苹果。苹果的价格从2块多一个涨到现在的5元一个,也就是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为什么越是收获季节苹果的价格反而上涨了?

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今年是苹果的小年,减产20%。

减产20%,为什么价格却翻了一倍多?产量的小年却成为天价苹果的大年。没有人能对这种成倍上涨做出更有效的解释,但是前来收购的,前来趸货的人却是越来越多。是投机么?是苹果耐储藏的特点让这种投机的压力比较低么?

不管怎样——“苹什么”正成为“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之后,百姓餐桌上又一个开始飙升的农产品。

如果说此刻的苹果价格还有些让人看不懂,那么白菜价的上涨就有点无厘头了。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寿光,进入10月,白菜价格短短十几天上涨了近40%。10月22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韩国大白菜价格已经降低了1/3左右,其“泡菜危机”正在过去。中国的白菜却开始一轮新的飙升。

市场给白菜上涨的理由是:上涨预期。

预期,多么玄妙的说法。白菜的4成的上涨预期怎么闻都是一股投机味。不过这个价格的预期并不会有多坚挺,这就和猪肉一样是有关部门可以强力调控并监督的几个品类。

不过棉花的上涨,相关部门的调控就有些鞭长莫及了。

8月初至今的两个多月内,国内棉花价格上涨超4成,以每吨2.8万元的现货价格创下10年来的新高。从100万吨国储棉的抛售价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上涨:8月10日开始的国储棉抛售于10月20日顺利结束,抛储初期成交均价为1.8万元/吨,末期成交均价涨至2.5万元/吨,仅两个月的涨幅就达39.6%。由于棉花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致使生产出来的皮棉和棉纱也不得不上涨,但下游企业却几乎没人敢接盘,目前,棉花正面临着一种有价无市的局面。

在棉花的投机人群中,温州客是一群活跃在新疆棉田的人。这群曾经将各地楼市炒的风生水起的人,正瞄准着白花花的棉花。这群熟悉市场脉搏的人认定: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2%,出口金额已经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销市场同比增长24%。

但在需求回暖之际,棉花的供给量从2008年至今连续3年减少。过去两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97万公顷,去年更是大幅减产将近15%。今年的种植面积虽与去年持平,但是由于灾害天气频发,今年市场的棉花缺口在300万吨,以至于100万吨国储棉的抛售并没有缓解目前的棉价。

供需和刚需在价格面前尴尬地游离着。

此刻进口大豆的价格再度上涨,这已经是第二轮的上涨了,连超市的食用油也涨声响起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大豆价格上涨,让“油你玩”成为无可厚非。不过,接下来大豆上涨的再发力,将直接影响到畜牧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很快猪肉又该涨价了。

在连续23个月的CPI上涨之后,处罚几个绿豆商打掉一个张悟本确实难以使投机者被杀鸡骇猴。此刻,与其过多关注有关政府打击投机不利,还不如说公众要有清醒的通胀意识。再加上央行突然加息,四季度的通货膨胀仍将继续,天气会是一个最直接的官方解释,但是投机者们早已闻到了血腥味,他们还将“撕咬”这种缺口。

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台风来了,猪都会飞。

(XZD)
15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3 08:12:32 | 只看该作者
美元贬值不等于中国通胀
【博览资讯特稿】近日美联储传导出未来6个月可能重启定量宽松政策,美元贬值再度聚集;而美元贬值势必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变相为其他国家带来通胀。显然,近日商务部部长在视察第108届广交会时,对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通胀压力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

无须讳言,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进一步向市场释放新的美元流动性,以及由此导致美元贬值等,压低了单位美元的国际购买力,导致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和其他贸易商品价格向上重估,从而加剧美国未来通胀压力。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美国财政部最近向市场发行总额100亿美元、收益率为负0.55%的5年期通胀保值国债。毕竟,通胀保值国债跟踪通胀变化率,并在通胀率显著上升下能够保障其至少不贬值,从而事实上在通胀语境下获利。

然而,美元贬值是如何蜕变成中国等国的通胀风险的?严格而言,借助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导致大量美元流动性涌入国际市场的推定性分析则存在明显的可信度不足问题。

首先,美元贬值若事实上为中国等非美元国家和地区带来通胀压力,需要具备两个必要的前提:非美元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或爬行盯住汇率关系,以及各国货币出现竞相贬值趋势,即相对于国际大宗商品等,全球信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都出现了贬值。

可以这么说,若美元贬值相对的是其他货币,而非国际大宗商品,那么美元贬值就意味着非美元货币的升值。因此,只要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不高于美元对非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美元贬值就会使非美元货币购买国际大宗商品等的贸易条件出现改善。若本国货币采取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或事实上的爬行盯住汇率,那么美元贬值所带来的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会给该国带来通胀压力,即贸易条件恶化风险,因此美元贬值给其他国家带来通胀压力的结论就成立。

同样,若非美元货币与美元采取自由浮动汇率制,而由于为防止美元贬值而恶化其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而采取防止本币升值的干预政策,那么这本质上是各国信用货币竞相贬值导致本币相对于国际大宗商品贬值,而非美元贬值所直接带来的本国通胀压力。

具体而言,如果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胀,那么关键是当前中国人民币汇率未能做出有效的变动以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并在中国较高的信贷扩张下导致现实通胀。

其次,美联储定量宽松导致美元流动性在国际市场泛滥,并给其他国家带来热钱涌入和通胀压力,这也无法直接架起逻辑因果关系。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其他国家热钱涌入和通胀,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胀在国际范围内的形成过程问题。严格而言,美联储释放的货币流动性转变成中国等的通胀和热钱涌入风险,其前提是美联储释放的货币流动性通过经常项目或资本项目涌入了中国等国家,否则美联储释放的货币流动性改变的是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速度或货币乘数,从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窖藏美元流动性,而非直接催生通胀。

这如同次贷危机以来,纵然美联储投放了巨额货币流动性,但这些巨额货币流动性并没有效进入市场传导出物价的上涨,而是被金融机构雪藏起来,而暂时未形成现实通胀风险。

具体而言,美联储危机以来所投放的巨额货币流动性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国际市场,但额度相对有限。从美国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看,更多地还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方式进入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而非当前部分人士推测的有2/3进入国际市场。如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美国金融机构等私人部门持有美国国债的比重超过了50%接近于60%,这在之前是重未有过的,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续创历史新高。同时,虽然非美国国内注册的跨国金融机构也从美联储获取资金,但相对有限;而且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最大的离岸美元市场一直存在美元头寸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伦敦的美元同业拆借利率走高,至少从伦敦美元拆借利率的走势看,并没有出现显著的下跌。这意味着流入非美国本土市场的美元并没有显著增加,否则将拉低伦敦美元拆借利率。

那么通过美元流动性是否通过经常项目进入国际市场或新兴市场?从当前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看,美国并没有出现异常的逆差效应,相反危机以来美国对中国等国的贸易额和逆差显著萎缩,直到9月份才回归到07年危机前的水平,而且即便如此依旧不太稳定。而且,在美国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和美国金融市场信贷紧缩等大背景下,美国金融机构的贸易融资依然面临紧缩局面,最近IMF和WTO等国际组织还发出警示,国际贸易融资依旧面临紧缩风险考验,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样,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看,也并未出现显著的增长,以美国对中国的FDI增长看,并没有显著增加。显然,从经常项目的角度看,也没有迹象显示美元流动性流入国际市场。

由此可见,美元贬值与中国通胀间并非一点关系没有,而是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当然,我们辨析美元贬值与中国通胀,并非否认美联储不负责任的宽松货币政策。我们坚持认为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而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新问题。

我们所表达的是,美元贬值是美国的问题,而中国的通胀则主要是中国的内生问题,我们需正视自身因素所导致的通胀风险,即当前通胀是中国长期容忍甚至制造过剩货币流动性、人民币偏离均衡值以及目前日益扩展的储蓄负利率等因素所致。因此,中国通胀还需要中国决策层通过适度的升值和加息组合拳求得正解。(刘晓忠/文)

(XZD
157#
lao90286 发表于 2010-11-3 08:15:59 | 只看该作者
从历史来看,规划(计划)从来就没认真过,从来就没实现过
15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3 08:20:16 | 只看该作者
一句“没什么嘛”就能几分钟上涨100点的“政策市”时代
【博览资讯特稿】前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曾这样描述,转轨经济国家发展资本市场,行政干预比较多,因为过去搞计划经济,后来就演变成不同形式的行政干预。

政策市是个大而话之的概念,有时是政策措施,有时是政策态度,早些年还有政策宣誓——如1994年7月31日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几条“稳定和发展”市场的措施,上海股市遂从325 点一鼓作气蹿到1052 点。

为什么叫“宣誓”呢?因为仅仅是“商讨”,说说而已,真实现那三条(成立基金、给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是5年以后才开始的。

较特殊的例子是个人权威的影响:1992年11月某日上海股市恐慌性下跌,时任交易所总经理的尉文渊往交易大厅站,嘟嚷一句:“没什么嘛?”股市几分钟内便涨回来100点;1995年初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刘鸿濡教授到上海视察工作,说了几句股市要大发展的话,低迷日久的上海股市遂翻红上涨200多点。

不能怪老百姓太敏感,太大惊小怪了,因为这几茬人都是沐浴着政策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基因里早习惯了看政策脸色谨慎行事。“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不行行也不行”,结果自然是“不服不行”。况且根本上讲,这场子也是政府开的,咱得随政府的发展政策发展自己。

反过来讲,政府“规范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愈加坚定的。什么样的政策都指向这个目标,而什么样的政策都有一个最善意的出发点:“保护投资者利益”,有时更强调“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于是面上不说,私下里各方早耳熟能详了这么个词:“政策市”。

是非评判不绝于耳对“政策市”的是非评判一直不绝于耳,百花齐放的今天,你只管去说。但怎么说都显得与自身利益相关。进了这场子的人骨子里都是趋利的。政策促动股市大发展时,大伙儿乐呵呵地称赞“党的政策好”;反之则怨声载道。但也有在场子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比如2001年10月23日证监会叫停国有股减持,让灰头土脸的人们缓缓劲儿,便有新锐“海归”指责政策干预市场。但往前看,2001年6 月财政部力推国有股减持,而股市急跌时,他们却说这是“规范市场的举措”。是因为站着说话的人与这场子没有利益关系吗?

要说证券这行当最开明、最大鸣大放并不为过。总有那么多经济学家一阵阵地献计献策,指手划脚,又总有那么多的言论明指或暗指市场背后的政策,指向“政策市”。有语重心长的,有声色俱厉的;有鞭辟入理的,有不明就里的……有些言论还让人模糊了经济学家的定义,让人想起雷锋、想起白求恩,还有聂元梓。但这么多掌握话语权的人都说到“政策市”,一亿多沉默的大多数就感到了一种安慰:承认“政策市”存在,这本身便是对中国股市历史和现状的承认。

我们这个股市究竟多大程度上算“政策市”?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减少“政策市”的色彩?“政策市”在现在和未来究竟该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评判“政策市”的是是非非并不是本文的侧重,笔者力求在中性的语义上阐述“政策市”,从方法论的层面开宗明义:政策是纲。

因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有一条明晰的“政策主导线”;因为中国特色的“政策市”实实在在地,也是合情合理地存在了20 年。

我们不但要承认中国股市的历史,而且要以足够的感情和理智尊重中国股市的历史。惟有这样,各自标榜的善意初衷和理想目标的一致才有可能在过程中接近共识。(之一)

(CK)
15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3 08:20:49 | 只看该作者
在“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下哆哆嗦嗦“试”出来的“政策市”
【博览资讯特稿】先得说,咱这股市不是也不可能是如西方那般所谓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咱这股市是自上而下嫁接到转轨中的经济体制上来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下哆哆嗦嗦、吵吵嚷嚷中“试”出来的,并且是在不同时期“政策需要”下主导着“试”成功的。

美国的股市比我们规范许多倍,可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体制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体制还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说法也是在那以后四五年。一直有论调说中国股市“早产”的,我还可以帮忙补充一条“论据”:1986年在长江三峡国家体改委召开的一个相关会议上,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先生就明确建议中国20年内别搞股票市场,可以先搞20 年股份经济,理由是中国不具备搞股票市场的市场经济基础。但请教一下“雷锋”、“白求恩”们,全世界有哪一个建在社会主义国家背景上的股市获得了我们这样的成功?

其实最早设计并参与创建咱这股市的正是一帮子老“海归”,包括目前还活跃在业内的高西庆、王波明、刘二飞、李青原、王巍……这伙儿“海归”哪个不是熟谙美国股市?如果那时能多费些心力把美国的股市移植过来,还用后来许小年们大谈“推倒重来”吗?

老“海归”们十几年前回国鼓动搞股市时,早就有意无意地甚至奉迎着“政策需要”,大堆实证研究的工作需专家们去做,这儿只提个有趣的“佐证”:查1989年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当时叫“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设计办公室”)向上报告要搞股市的文件,居然还有这么一条说词:搞股市可减缓通货膨胀。

我想大伙儿该对1988 年“抢购风”时钱“发毛”的情形和政府的焦虑记忆犹新吧?说好在北京搞交易所,但那年景还搞啥股市呀?!但且慢,正是在那样的异乎寻常的社会背景下,正是在最需要向国内外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不可逆转的“政策需要”下,中央1990年复批准了包括建立金融中心(证券市场不可或缺)内容在内的上海浦东开发报告。

于是1990年底正式建立了两个交易所。其标志性作用远远大于实际功用,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因为接下一年多的时间内只有那么十几只小企业的股票,并且市场很不活跃。高西庆那会儿就是明自人,那会儿他对当时的上海市领导说,股市建起来,很快就会像从北京到上海的马路上铺满百元大钞,这大钞每时每刻的流动,都会带来更多的大钞,为经济建设服务。但这流动和分化组合中会混进多少个“银广夏”,造就多少个吕梁?他可能也想到了,但没说。(之二)

(CK)

  
涨多了怕乱,跌多了怕骂,不涨不跌“既乱又骂”
【博览资讯特稿】杆子是竖起来了,却只像个景点。1991年秋天起,深圳股市炒作热,引起上层关注,也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争议。一说要快点发展起来,让它切实发挥出筹资作用;一说这东西姓资,滋生投机倒把之徒,应该关掉。争议的火药味不比2001年的股市大辩论淡,却政治色彩浓烈。看来只做做样子没让大家尝到实际甜头的东西面临着生存危机。

1992年2月邓公南巡,讲股市一锤定音:“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从此,股市成了“试点”。同年下半年,股份制和证券市场被国家体改委正式列为改革的“试点”。在“试点政策”下,搞股市的豪杰们甩开了膀子,得风气之先的是上海的尉文渊,他主持的上海股市迅速扩张,一年间,忽啦啦推出30家上市公司。“只有先搞大,才不会死”——这是几年后他跟笔者说的。而那时的股市更直接地受局部政策的影响,如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放开涨停板限制,5天内股指从520点升至1420点。再如1992年8月中旬,上海方面有意让上市公司法人股上市,股指急跌400多点。

1992年8月上海股市的暴跌,特别是同期深圳股市的“8·10”骚乱,第一次让上层感到了担忧,这东西控制不好,是要出乱子的。于是同年9月成立了集中统一管理股市的机构——中国证监会。“试点政策”下,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那以后,“调控”一词被引用到股市,“政策市”的说法逐渐扩散。刘鸿儒教授1995年离任后讲,股市涨高了,来自上层的压力大,怕股市跌下来出乱子;股市跌多了,来自下边的压力大,老百姓怨声载道;股市总是不涨不跌温吞吞的,压力则来自各个方而,说你搞这股市有什么用?

证监会主席的苦衷是否也隐含与“政策市”的某种关系呢?

1993年仲夏开始,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紧缩银根、打击乱集资、抑制房地产热。“紧缩政策”下,股市第一轮的急剧扩张渐渐结束,股指随之滑入下降通道。1994年、1995年股市闹出两次突兀而短线的“政策行情”:一次是1994年7月底,上海股市跌到300 多点时,证监会与有关部门开会“共商”三条“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上海股市一周升幅达l04%;一次是1995年5月18 日,政府宣布暂停国债期货市场,沉郁数月的股市次日迸发了涨幅30%的所谓“井喷行情”。这样的“政策行情”所以短暂,是因为大的政策背景没有变,大的政策背景并不支持股市反转。(之三·未完待续)
16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4 08:20: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稀土”(一)
【博览资讯研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小平先生1992年南巡时的高瞻远瞩。我始终认为,迄今为止,领袖对未来的洞悉和指引我们并未深刻领会。

说一段往事。2003年,我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的科技攻关项目,任务是研制应用在微波通讯领域的功能陶瓷材料和器件。听起来很是时髦和前沿,因为你昼夜不离的手机里缺不了这些小元件。为了实现性能最优化,我不得不在那个神奇的圆形小片中添加氧化钕和氧化钐这两种稀土金属氧化物。很轻松地,我联系到江苏一家小型稀土加工企业,他们允诺以每公斤300-400元的价格(注意,单位并没写错,就是元/公斤)提供给我一批稀土氧化物粉料,并附送150克纳米级的稀土粉。他们给出如此低价的唯一附加条件是让我顺带在圈子内帮他们公司做做宣传。

这段往事的背景更值得关注。

背景一:在全球年产值逾千亿美元的微电子元件市场,日本占据了绝大部分江山,仅仅一个村田制作所每年数百亿美元的产值就超过了中国国内总和。日本在此领域的霸主地位来自他们在电子材料和器件方面强大的科技实力。在日本制作的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元件里,大部分都掺杂有稀土元素(也是为了实现性能最优化)。日本做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的稀土来自哪里?当然是中国。

背景二:江苏并非中国稀土矿产地,遍地开花的稀土小作坊说明稀土产业链上诸多环节还是有门无槛。挖矿—筛选—分离—包装出售,这样的矿产资源传统思维仍然根深蒂固。这就是中国人把稀土当煤炭卖的最主要原因。

背景三:稀土一旦使用就很难回收。从原矿中精准分离出各种稀土氧化物已经是高端技术,从废弃品中回收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未来保证元器件的物理性能,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几乎没有其它地球元素可以替代它独特的“调味”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稀土是无可替代的不可再生资源。

出于专业背景,我可以毫不费力在此用一篇博士论文的篇幅详细介绍稀土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但那样的文字难免艰深而且意义不大。尤其在我看来,当今真正懂得稀土价值的是美国的国防工业,是日本的电子工业,但肯定不是中国的矿主。

你一定熟知欧佩克(OPEC),这个组织影响了全球近五十年的的地缘格局和经济版图。

如果十年后你发现多了一个欧瑞克(OREC),请不要奇怪。它的全名叫“稀土输出国组织”,即Organization of Rare earth Exporting Countries。

未来五十年,稀土就是下一个石油。没有它,人类文明的进程将要停滞。

这并非危言耸听,曾经只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感兴趣的17种稀土元素目前正在塑造世界经济和政治形态。

我认为,这才是“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最好的注解。

在下面的两篇文章中,我打算初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我认为,这种思维的厘清,有助于我们警醒。

其一,哪里必需稀土?

其二,谁在买卖稀土?

(研究员 刘涛)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国防、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大至导弹飞机,小至手机灯泡,稀土都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我们已经找不到第二个能如此“上下通吃”的“多面手”。

“中国有稀土”(二)
【博览资讯研报】问题一:哪里必需稀土?

为什么“爱国者”导弹能轻易击落“飞毛腿”?

为什么尽管美制M1和苏制T-72坦克的主炮直射距离差距不大,但前者却总是能更早开火,而且打得更准?

为什么F-22战斗机可以超音速巡航?

……

这些“为什么”勾勒出当今军事科技的巨大进步,也同时勾勒出了近20年世界的动荡与冲突。针对每一个“为什么”,都有其具体而明确的答案。不过,从材料科学的角度,“稀土”能够一次性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爱国者”导弹得益于其精确制导系统的出色工作。该系统使用了大约4公斤的钐钴磁体和钕铁硼磁体用于电子束聚焦,钐、钕是稀土元素。

M1坦克所装备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机,在晴朗的白天可以达到近4000米的观瞄距离,而T-72的激光测距机能看到2000米就算不错。而在夜间,加入稀土元素镧的夜视仪又成为伊拉克军队的梦魇。

F-22超音速巡航的功能则拜其强大的发动机以及轻而坚固的机身所赐,它们都大量使用稀土科技造就的特种材料。比如F119发动机叶片以及燃烧室使用了阻燃钛合金,这种钛合金的制造据说是使用了铼;而F-22的机身就更加是用稀土强化的镁钛合金武装。否则,超音速巡航中,F119强大的动力足以摧毁它自己。

上述种种还只是窥豹一斑。事实上,凡称得上高技术的兵器几乎无一没有稀土的身影;更致命的是,稀土往往集中在使这些武器化腐朽为神奇的最关键部位。比如“爱国者”除了制导系统,弹体控制翼面等关键部位也是用稀土合金;一些先进坦克的装甲用稀土材料后,防弹性能更好;还有美国那些掌控战场形势的“千里眼”、“顺风耳”中用稀土科技造就的大功率行波管,这使得其工作更可靠,抗干扰性更强……

简单说,相比传统兵器,高技术兵器的优点在于其更方便、更灵敏、更准确、更容易操纵。这些提起来容易,但却集中体现了当今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以及工程制造的诸多最高成就。而这些成就的获得,往往是源于稀土的某些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应用。

稀土的开发应用近几十年来为军事科技提供了推力强劲的引擎。海湾战争中那些匪夷所思的军事奇迹,美军在冷战后局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对战争进程的非对称性控制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稀土成就了这一切。

一言以蔽之,稀土已关乎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而且不可或缺。

稀土在各领域的应用可以类似地罗列下去,比如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无一不代表了当今科技的最前沿。

如果你觉得国防工业过于高端,显得不那么“通俗易懂”,我还可以给出稀土一个更“平易近人”的载体:战略新兴产业。

采用稀土元素生产的荧光材料、氢化物电池材料、电光源材料、光导纤维材料等,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稀土主要使用大户欧洲,由稀土材料研制的化工产品已被成功应用于车用电池生产和汽车尾气净化中,更加节能的稀土材料灯也有望取代传统的高耗能白炽灯,稀土正在成为驱动低碳经济的新动力。

车用电池是电动车的关键组件之一。近年来新研制开发的镍氢电池,是稀土材料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五大应用焦点之一。高温镍氢电池是利用了贮氢镍基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其中的贮氢合金含有镧、铈、镨、钕等稀土,在高温条件下能快速充电并具有高电容量。

将稀土材料应用在汽车催化剂中可以提高其活性,是近年来汽车催化剂市场的一个新产品。欧洲厂商已成功利用了这项研究成果:全球最大的稀土分离提纯厂家法国罗地亚电子与催化剂材料公司,把分离提纯催化剂材料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柱,在研发生产汽油稀土复合催化剂后,新近又研制成功用于柴油机汽车的新一代催化剂Eolys。这是一种以燃油为载体含氧化铈的催化剂,用于柴油机颗粒过滤系统,该系统利用稀土材料可除去柴油机90%以上甚至99%的颗粒排放物。

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建设“低碳社会”,是当今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能源和经济发展方向。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洲各国已达成一项协议,在未来几年内,逐步让节能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取代高耗能的、以钨丝为发光体的老式白炽灯。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尔指出,传统的白炽灯泡能源有效率仅为5%,在同等照明效果的情况下,稀土节能灯的耗电量只是白炽灯的20%。如果欧盟的家庭及服务部门都将传统的白炽灯统一更换为稀土节能灯,欧盟每年将减少25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电动汽车、绿色照明,这只是欧洲新兴经济的一个缩影,却也代表了全球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大方向。中国划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稀土的需求同样可以信手拈来。

毋庸多言,大至导弹飞机,小至手机灯泡,稀土都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还能找到第二个如此“上下通吃”的“多面手”吗?

“白菜价”,情何以堪?!

(研究员 刘涛)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尤其惊心的是,中国的慷慨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无度。

“中国有稀土”(三)
【博览资讯研报】问题二:谁在买卖稀土?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当前仍占据着多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国产量的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63%以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直白地说,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年生产能力20万吨,超过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

中国的慷慨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无度。

以制造业和电子工业起家的日本、韩国自身资源短缺,对稀土的依赖不言而喻。中国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这两个国家。至于稀土储量世界第二的美国,早早便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西欧国家储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爱本国稀土资源,也是我国稀土重要用户。

发达国家的贪婪表现在,除了生产所需,它们不但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存储在各自国家的仓库中——这种做法,日美韩等国行之有年;除了购买,还通过投资等方式规避中国法律,参与稀土开发,行公开掠夺之实。

从地缘格局上看,目前中国稀土的主要购买国日本和美国,前者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后者则在台海和东南亚问题上构成对中国最大的现实威胁,而且是近些年世界局部战争主要参与者。事实上有些对抗已经在中国东海、黄海上演。但是,在这些对抗发生时,很少有人想到那些真正能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与导弹,监视中国的雷达上的关键部件可能就是中国不计后果出口的稀土造就的。美日韩都是稀土科技大国。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有关稀土应用的材料科学、雷达、微电子产业上甚至拥有比美国更强的技术制造能力。美军现役武器中,潜艇用高强度钢,导弹微电子芯片的80%由日本制造,战机引擎的特种陶瓷也是日本研发……日本科学家曾夸口说,如果不用日本芯片,美国巡航导弹的精度就不是10米,而是50米。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微电子芯片、高强度钢如果缺少了稀土,可能根本就无法被制造出来。

但是在国内,一拥而上的盲目开发以及宏观规划水平低劣,导致中国并未成为稀土开发大国,中国稀土科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鉴于稀土在提升军事科技方面的显著作用,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出口的稀土有朝一日将构成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世界和平严重的威胁,中国将为其短视以及不负责任的生产开发付出代价。

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中国政府有效的控制举措。有识之士呼吁的战略储备制度,至今未见实质性动作。而且,由于并未真正认识到稀土战略价值,导致中国的稀土开发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资源浪费——生产无序、竞争无度,中国在拥有对稀土资源垄断性控制的同时,却完全不具有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有时甚至贱过猪肉,被老百姓戏称为“白菜价”。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把稀土开发列入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75年,中国便成立了稀土领导小组,即便国务院机构几多调整,但专门的稀土行业管理机构却一直得以保留。1991年,稀土被列入国家保护矿种。从稀土保护的政策面来看,专门的机构,稳定的行业政策,国家一以贯之的总体控制,即便中国石油也没有这样的待遇。但是,稀土产业几十年发展的成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卖资源的水平。

对于稀土生产的现状,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以来进行过无数次的清理工作,针对的问题包括滥挖滥采、产能过剩、秩序混乱,采取的措施包括总量控制、炸毁非法矿井、没收生产设备、司法介入、许可证、与基层政府签订责任状、与矿山签订合同书……2005年,商务部开始用税收控制稀土出口。这些措施力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几乎达到了管理部门的权力极限。

然而乱象依旧。管理部门的力道没有使在点子上,自然无法实现真正的管控。

就在这样的乱象之中,中国稀土可开采储量从十多年前的占世界80%,降到了如今的50%。若继续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许20到50年后,中国就将变成稀土小国。如果有一天,中国认识到稀土的价值,而希望从世界购买,那么等待中国的就将是天价。

(研究员 刘涛)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有三句话可以廓清现时全球稀土的格局:你能想到的各领域,稀土都有应用,它不可替代,它不可或缺。现阶段,美日欧需要、必需、只能从中国进口稀土,此格局至少还会存续十年以上。中国有稀土,但正在被挖空,被贱卖,被忽视。中国要打好手里少有的“好牌”,从现在开始对稀土实施全面管控是必须的。

“中国有稀土”(四)
【博览资讯研报】总结而言,有三句话可以廓清现时全球稀土的格局:

●你能想到的各领域,稀土都有应用,它不可替代,它不可或缺。

●现阶段,美日欧需要、必需、只能从中国进口稀土,此格局至少还会存续十年以上。

●中国有稀土,但正在被挖空,被贱卖,被忽视。

中国如何打好手里少有的好牌?在我看来,全面管控是必须的。

其一,从现在开始逐步禁止稀土出口。

既然过去几十年中,政府领导不可谓不关注,主管部门不可谓不尽心,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但中国的稀土开发依然还停留在低水平,那么从长远计,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实行的方式,莫过于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

此好处有三: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从根源上杜绝地方对稀土的无序开发以及偷盗行为,因为这些年,稀土的大量流失,正是因为一些政府和个人被国际市场的蝇头小利所惑;第二,解决产业整合,淘汰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开发浪费严重的小企业,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第三,为中国稀土科技争取技术开发、升级的时间,但是必须认识到,要在短期内追上国际水平,仅靠消极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曾说:“中国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的88%,钡、锑和铟的储量也非常丰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国没有这些稀有金属,就无法制造精密的制导武器。”中国或许不该去掐别人的咽喉,但必须未雨绸缪,不要让别人在未来掐住自己的咽喉。

其二,长远布局,带头成立“欧瑞克”。

那位睿智的老人把“中国稀土”和“中东石油”相提并论,用意是深远的。不要等到出现“稀土危机”时,中国才如梦方醒。

对资本市场而言,中国对稀土实施管控会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

掌控国家稀土资源的公司有哪些?这些名字是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稀土深加工的有哪些公司?你同样能扳起指头数出来: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北矿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不需要太多理由,只要有了“管控”,资源的稀缺性就凸显无疑。

稀缺资源的价格本来就无法用普通的逻辑去推导,如果需求端持续旺盛而供应端人为压缩,价格曲线会走出怎样的扭曲你可以尽情想象。

让我们共同见证“稀土百元集团”横空出世。

(研究员 刘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4-11-16 22:48 , Processed in 0.1045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