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查看: 535|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荐书——《我们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8-12-14 18:25 编辑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没看懂,总不能理解,什么车,什么驿,什么船,以为真的是一场梦或是一个故事,直到第二遍读完,才意识到是她不敢面对的那部分事实,沉痛得连我都觉得不像是真的。一个母亲与妻子,往返于居所、医院,这次次孤独的往返,眼睁睁看着至亲离去,太痛了反倒像是梦。也许只有当成梦,心里才会好受些吧。所以先生在书一开始说,“彻头彻尾完全是梦,醒来也是一样的”。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只一篇短文,寥寥几笔,仍然动人。杨绛做梦和钟书散步,钟书半路跑掉,醒来埋怨。钟书安慰她,这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杨绛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钟书,就能一同回家。这是老人的梦,是对离散的恐惧。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初看时,以为这是真实的事情,后来才意识到这依然是梦,一个“万里长梦”,以古驿道的梦境来写钟书和女儿钱媛的去世。阿圆忙忙碌碌的时光,是在送自己的父亲前往医院。阿圆中途的离开,是真的病了。杨绛在阿圆和钱老之间奔波,带来互相的消息。忙碌与哀伤撕扯着现实与梦境,先生最终送走了最爱的两个人,只留下自己,把“家”当作“客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不再是梦,是开始了真正的回忆,回忆从她和钱先生婚后赴英国留学,一直到爱女和丈夫先后离开人世为止,时间跨度从1935年到1998年,是书的主体和重心部分,也是最温暖的部分。几十年来,她们相守相助,相聚相离,有快乐与艰难,有爱与痛,但读来却不觉得沉重,因为苦难均一笔带过,(如写文革中所受冲击也只平实记录,在读来令人心酸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她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欢喜细细描摹,所有的痛苦都被回避了,那些快乐的时光却一幕幕地映入眼帘。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缓而又温暖的记录着“我们仨”平凡生活中流水般的点滴日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义正严辞的说教,没有苦口婆心的心灵鸡汤,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有的只是一件件琐碎的日常和淡淡的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温情。在先生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仨”。诚如她所言,“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过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老弱”的杨绛被分配扫厕所,被鞭打,被批斗唾骂,被剃“阴阳头”,被没收“黑稿子”等,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但即使如此,在诵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依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只求相守、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中。他们辉煌的时候不炫耀,坎坷的时候不抱怨,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生活在自我设定的温情世界里,无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都能寻找到快乐的源泉。只要“我们仨”聚在一起,再平凡的生活也能有无穷的趣味,不论遇到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但凡一点点的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我可以占据一个桌子。架上的书,我可以自己取。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清静。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杨绛曾读到英国一位作家概括了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说:“我把它念给锺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杨绛和锺书不是一见钟情,却是命中注定。杨绛在书中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写到这,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老师花费了两个礼拜和他们讲述了郭沫若、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四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们的婚姻部分。老师最后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非常纯粹,不但不和爱好与物质有关,甚至不和名节与面子有关,真正做到了惘论世人,只求本心。讲完钱钟书的故事,眼看就要下课,老师突然说,我有一个忠告,想说给你们在座的所有同学听:郭沫若的婚姻没有道德,所以他的下场最凄凉;老舍的婚姻有道德而无感情,在平日里也许还能支撑,但是一到难关,夫妻就很容易分手,甚至会互相损害只求自保;沈从文的婚姻有道德也有感情,只是缺少理解或者说是乐趣,这样的婚姻稳定,但可能终其一生都有很多劳碌和抱怨;钱钟书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所以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代表了爱情最美好的部分。一个讲道德、有感情的婚姻,就像一把下了的锚,有了它,多大的浪头来了你都不会倾覆。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还有想见到的人,有想尽的责任,这种想法的力量是和信仰相当的。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独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描写,将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的热烈深沉的爱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文字下,格外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轻而易举的便引起了我灵魂的共鸣,让我随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体会一种积极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感受他们仨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理解,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其实,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过先生这样恬淡静好的一生。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两件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读书、旅游等),这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生。   
    杨绛在《我们仨》的结尾说到:“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活快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单纯地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当年一家人颠沛流离的时候,钱钟书曾抱着杨绛发誓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2016年夏初,杨绛去世。他们仨从此团聚,既无死别,也无生离。

评分

9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2-14 19:56:49 | 只看该作者
巧了,我也有这本书,不过还没有拜读,现正在读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下来读这本,再来感受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大路 发表于 2018-12-14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过滤掉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留下温情和美好。心烦而意乱,气定则神闲,多想开心事,少想闹心事,何乐不为呢,能做到,世间有几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09:57:06 | 只看该作者
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2-14 19:56
巧了,我也有这本书,不过还没有拜读,现正在读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下来读这本,再来感受下~~

昨晚在家看第三遍,每看一遍,感触愈深一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10:04:08 | 只看该作者
大路 发表于 2018-12-14 21:11
过滤掉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留下温情和美好。心烦而意乱,气定则神闲,多想开心事,少想闹心事,何乐不为呢, ...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历经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不论命运多么艰险,先生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散发着生命的正能量,她用她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坚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2-15 11:27:52 | 只看该作者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09:57
昨晚在家看第三遍,每看一遍,感触愈深一层

厉害,都看三遍了,我的书太多,排着队等看呢,估计三到五年能看完就是快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12:1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18-12-16 09:39 编辑
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2-15 11:27
厉害,都看三遍了,我的书太多,排着队等看呢,估计三到五年能看完就是快的~~

我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爱相随 发表于 2018-12-15 14:13:44 | 只看该作者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12:12
我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

前两年在QQ阅读上也读过电子书,一是比较费眼睛,二是没有纸质书的手感,所以还是读纸质书吧,儿子的书柜已经被的书占满了,需要消化一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柏林桥 发表于 2018-12-15 15:00:19 | 只看该作者
在金钱第一,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风气能在中科大家长论坛兴起,值得欣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大路 发表于 2018-12-15 17:10:14 | 只看该作者
盈袖暗香 发表于 2018-12-15 10:04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历经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不 ...


是呀,尤其是她的博大胸怀让人望尘莫及,否则也不会活到105岁。
杨绛先生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节选几个杨绛孩提时代的小故事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跟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4-12-23 05:02 , Processed in 0.1371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